当下全球商业航天赛道已经进入高烈度博弈期。美国SpaceX,持续地刷新着发射次数的纪录;欧洲正在筹建多用途的运载工具;印度呢则凭借其,低成本稳稳地占据着“新兴市场”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民营火箭“力箭一号遥十”的圆满发射,不只是一次技术演示,更是一场直面国际巨头的主动亮相。
这一事件,在很大程度上,意味着中国正以快速的步伐,消弭在商业航天方面的差距,并且释放出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信号。力箭一号的成功,不仅证明了,国内企业在液体火箭的研制层面,已逐步形成了体系能力,更是传递出了“价格能够把控、功能具备多样化”的产品特征。
这在当今的商业航天市场格局之中,是直抵痛点的竞争优势。对于国际客户而言,可靠性指标的抬升和成本的压缩,正在形成对SpaceX和印度PSLV之外的新选择。权威航天测评机构Euroconsult在2024年报告中指出,到2030年全球商业发射市场预计将突破300亿美元规模,谁能在成本效率和运营频次上形成稳定体系,谁就能占据话语权。
从技术对比角度看,力箭一号已具备与国际主流型号同台竞技的条件。SpaceX的猎鹰9,以其可回收以及高运载能力而闻名于世,不过其平均单次发射成本却一直维持在5000万美元之上。印度PSLV虽然成本低廉(约为SpaceX的四分之一),却限制于中低轨任务。而力箭一号,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,单次成本,预计可压缩至约3000万美元,并且具备快速响应以及多任务适配的灵活性。
中国科学院专家,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评论称:“其技术的可靠性,已近乎接近国际先进水平,在商业市场上,完全具备着竞争的条件。”从市场机会这个角度来进行审视,发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,从“由国家任务所驱动”逐渐变为“因商业应用而驱动”。小卫星星座、遥感服务、物联网组网都在呼唤频繁且低成本的发射服务。
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,2025—2030年全球预计有超过2万颗小卫星进入轨道。力箭一号的定价优势,以及其灵活的排期,意味着中国火箭有希望切入“拼单发射”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。
“我们在考虑把业务分散到更多发射供应方,中国火箭的性价比很有吸引力。某欧洲初创卫星公司的工程主管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这样的评论,这一事件引发了业内的广泛热议。对于国家层面,这一突破释放的意义远不止商业数字。长期以来,国家所主导的长征系列,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航天发射任务。一旦高密度的任务如同井喷一般涌现,资源的分配便会遭遇到瓶颈。
民营火箭的成熟,不但能分担国家的一部分基础任务,还能于国际市场之上建立用户的良好口碑,提升中国在产业链分工当中的角色地位。正如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所述:“商业航天的核心不在于单一产品突破,而在于能否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稳定服务提供者的身份。”
经验显示,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正在一步步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:从进行实验性的突破开始,接着逐渐进入到市场中尝试的阶段,最后朝着体系化竞争的方向迈进。力箭一号遥十的成功,是从技术走向应用的一个转折点。未来五到十年,倘若中国能够在每年发射次数、国际客户签单率、服务稳定性等关键指标方面持续加以优化,这样中国完全有希望成为与SpaceX、印度旗鼓相当的全球前三大商业发射供应方之一。届时“中国路线”将成为全球商业航天规则制定的,重要变量。
因此这次成功发射的真正意义,不在于“单次记录”,而在于它使国际航天竞争中的平衡,开始出现撬动点。随着中国商业火箭逐渐形成,规模化、市场化和国际化,中国是否能像华为手机一样,打破既有格局,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份额,已成为一个值得跨界关注的命题。或许答案不在那遥远的未来,而是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步揭晓。
参考文献
Euroconsult, Prospects for the Small Satellite Market 2024–2030
国际电信联盟(ITU):《2025—2030年全球低轨卫星发展趋势》
新华社报道:《专家:力箭一号可靠性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》
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中心:商业航天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(2024)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新闻发布会资料(2025)